吳宥鋅(現實的邊際)2.JPG

      第一次現場看到吳宥鋅的畫作, 是在「2011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」上. 當時, 我想買《裝扮》這幅畫作, 後來又看到《Dolly》, 兩幅我都相當喜歡. 但晴山藝術中心的負責人告訴我, 吳宥鋅的畫都已賣出, 讓我頗感遺憾與失落. 不過, 幸運的是6/18~6/23吳宥鋅在師大德群藝廊舉辦「現實的邊際」個展, 以發表他近期完成的作品, 我當然不會錯過. 6/20上午, 來到師大觀看他的作品, 精緻溫潤又時尚亮麗的工筆人物畫, 幅幅讓人驚嘆, 直覺他將會是畫壇的明日之星. 當我欣賞完與晴山工作人員交談時, 吳宥鋅剛好從外頭進來, 看來高挑帥氣, 溫文有禮. 下午要進行博士論文口試, 上午仍熱心幫我解説他的創作概念. 後來, 我透過e-mail訪問他, 希望能對他的繪畫內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.

吳宥鋅合照4.JPG

照片左邊高帥者為新銳畫家吳宥鋅

      吳宥鋅, 1983年生, 現在才27歲. 台中人, 台中一中美術班畢業,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與藝術學碩士, 今年6月獲得師大創作理論組博士學位. 主修水墨藝術與當代理論, 曾獲台陽, 省展, 彩墨新人, 金環, 中部美展等獎項. 國內外聯展數次, 個展四次. 個展分別於台北師大藝廊, 台中文化中心, 雲林科技大學, 楊梅高中紅土藝術空間展出. 他希望透過東方媒材, 對身處的當代文化做出回應. 因為在多元的年代, 誰都無法缺場. 流行時尚, 扁平的論證, 內層是正在發展的時代個性, 而這個性是我們大家的; 東方媒材天生存在著一種氛圍, 藝術形式可以把這種氛圍從現實具像的圖像中緩慢地流露出來.

     透過一些資料的搜集和對他畫作的觀察, 我認為吳宥鋅的畫作有以下四個特質:

(1)使用生紙作畫: 傳統水墨, 生紙用於粗曠的寫意畫, 熟紙或絹布則用於細膩的工筆畫. 此因生紙易暈, 且容易留下筆觸. 雖然生紙的較不易掌握, 但只要控水得宜, 它的顏色會吸到紙的纖維裡, 水墨跟纖維混合在一起, 畫面看起來會比較溫潤, 也可以提昇視覺的厚度.

(2)使用大尺寸畫紙: 傳統工筆人物畫尺寸較小, 便於細描染色, 但吳宥鋅喜歡畫等人高度甚至更大的畫作, 這對工筆畫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, 尤其是頭髮的處理. 以往傳統處理髮絲的結構與手法, 是勾出塊面, 再敷染墨色. 但在大尺寸人物像裡, 不僅染色不容易勻, 髮絲也不容易一次染勻, 染開. 吳宥鋅採取對每根髮絲進行多次勾畫, 線條之間層層交疊, 再經重重罩染的技法, 以呈現頭髮飽滿厚實的感覺.

(3)混合使用不同媒材: 吳宥鋅的畫看似水墨, 其實大多屬混合媒材, 除了傳統水墨顏料之外, 還可能有水干, 岩繪具, 水彩, 膠彩等. 混合使用媒材的目的, 應是解決傳統水墨在表現上的限制. 同時, 代表當代畫家視覺經驗的改變. 但這種混合媒材畫作算不算是水墨畫呢? 吳宥鋅認為:「探討藝術的本質才是重要的, 畫種邊緣的爭論在當代應該讓它過去.」

(4)現實邊際的創作: 吳宥鋅畫作的對象大多是現代時尚女子, 這些女子圖像, 是我們可以在廣告, 雜誌, 街頭上常看到的那些當代影像. 他把這些影像吸收, 切割, 再揉合自己的思緒創造出來. 這些新形象大多清新可人, 但並不表示他沒看到世上的苦難與悲痛, 只是不希望大張旗鼓的表達, 而是將某些壓抑與焦慮, 深埋在畫作底層. 所以, 他所創造的唯美畫作已不只是寫實, 而是呼應他心靈底層與社會脈動而誕生的新事物, 能呈現時代性的美感. 2010年後, 吳宥鋅開啟黑白單色階系列畫作, 色彩抽離後, 形式與構圖更可以單純傳達內涵訊息, 讓畫作更具深度.

     以下先介紹吳宥鋅2008-2011年的部分畫作, 畫作底下引出畫家繪畫當時的製作紀錄, 藉此可深入瞭解他原始的創作情形與動機. 然後在欣賞完作品後, 再描述此次對他的專訪內容.

晚冬(170x80cm)_2008.JPG

《晚冬》(綜合媒材 紙, 170x80cm, 2008)

(畫家製作紀錄: 草稿有重切與黏貼過, 盡可能作到滿意. 想當初看到不少日本畫家的草圖, 就感佩他們的嚴謹, 負責任與專業. 指導教授說的: 趁年輕體力眼力夠, 多下些功夫吧~)

Gift from the granddaughter_2008.JPG

《Gift from the granddaughter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8)

(Antoni說明: 爺爺左手拿著孫女送的Hello Kitty吊飾禮物)

Miss_Missing_2008.JPG

《Miss.Missing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8)

(畫家製作紀錄: Missing, 遺失, 想念. 側寫了她在這裡的自拍行為. 不過真正想抓的是那遺失在現場的的東西.)

Miss Catty_2008.JPG

《Miss Catty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8)

(畫家製作紀錄: Miss Catty-至少懂得自我欣賞. 宣紙, 膠彩.)

Somnambulism_2008_2.JPG

《Somnambulism》(綜合媒材 紙, 180x90cm 2008)

(畫家製作紀錄: Somnambulism 夢遊症. 每個人都難以分清楚真實或虛假, 特別在混亂的年代.......TIME.)

Soft Power_2009.JPG

《Soft Power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9)

(畫家製作紀錄:原本預計是太極, 但因畫面效果而改拳, 題目也跟著變動. 尺幅小了點, 所以線條使用必須比平常再細.)

   双子星3_2009.jpg双子星4_2009.jpg

《双子星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9)

(畫家製作紀錄:  如果有機會在許多地方旅行, 多少會發現, 即使身在不同國家也可能拍出很類似的照片. 就像你可能人在高雄卻拍出像在紐約的感覺, 原本應該不同的場景, 應該是不同的時空, 彼此斷裂的關係, 現實上看起來卻是一致的.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全球化吧, 其實也算是非常有趣的現象. 這兩件是獨立進行的, 但是要合拼也可以, 左右對調也可以.)

仿裝_2009.JPG

《仿裝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9)

(畫家製作紀錄: 第一次見到這款毛衣好像是在09年1月ViVi雜誌上看到的樣子, 之後在台中與台北街上陸續看到兩三次(類似款在拍賣網上也有), 而在台北所看到的Lady幾乎是完整複製了雜誌的穿搭, 這確實令人感到非常有趣, 跨區跨界的小型模仿行為底下反應的可是當前文化的潛在大方向. 圖像有了人的形象產生了意義=>人複製圖像=>我又多此一舉的請人模仿一次這樣的動作, 再用自己的畫筆描述一次(除了鞋子與配件外, 所有衣物幾乎都找齊, 而且連動作角度也盡可能模仿). 在作品完成前的所有過程都是一種能供給創作者自我滿足的樂趣, 其中究竟是觀察與參予《仿裝》的過程充滿意義, 還是自己單純的想記錄這個物件(為一件可愛的事物而花費大量精神)? 另外, 之前作作品時發現, 自己對於某些東西開始出現"慣性畫法", 技術"熟練"對重視客觀描述的創作不是件好事, 或許反過來說這是個人符號, 但目前"陌生感"比熟練對於實驗中的創作者來說更有付出的意義, 終究物質觀察的興趣還是大過製造個人符號, 所謂個人風格還是讓它自自然然產生就好, 風格不一定要先有符號.)

Boho_Chic_2009.JPG

《Boho_Chic》或《Candy Apple》(綜合媒材 紙, 2009)

(畫家製作紀錄: Totem:GUCCI, Boho-Chic,秋冬,2008. Body:黑色斜肩連身蛋糕小禮裙. 配件: CosPlay小物(マクロス,Frontier. シェリル,ノーム Sheryl Nome), 黑色私製, OVA虛空歌姬, 2009. 其他配件:model 私物)

Exposed temp.Mixed Media.30F.2010.JPG

《Exposed》系列之一(局部) (綜合媒材 紙, 30F, 2010)

(畫家說明: 《Exposed》是個系列, 取「夜間攝影曝光」跟「事件曝光」兩個意義, 這系列作品的主角都有一只婚戒(左手無名指上), 角色是自導安排並參考新聞攝影的圖像(不信任或驚訝的表情與場景)合成.)

《All I See》project.NY.2009_2.JPG《All I See》project. CN.2009_2.JPG《All I See》project. JP.2009_2.JPG

《All I see》(Project NY, CN, JP)(綜合媒材 紙, 2010)

(畫家製作紀錄:作雙子星兩件合製時, 費了兩個多月. 這次要進行的概念是三件連屏, 之前作的素描因為概念轉變, 全部捨棄, 重頭設計.)

Exposed temp_ 60F_2010.JPG

《Exposed》系列之二 (綜合媒材 紙, 60F, 2010)

Exposed project III temp _80F_2010.JPG

《Exposed》系列之三(局部) (綜合媒材 紙, 72F, 2010)

The Edge between Doom and Salvation_ 80F_2010.JPG

《The Edge between Doom and Salvation》(綜合媒材 紙, 80F, 2010)

Confused Seer_ 45F_2010.JPG

《Confused Seer》(綜合媒材 紙, 45F, 2010)

Traveler_ 60F_2010.JPG

《Traveler》(綜合媒材 紙, 60F, 2010)

仿裝II(Project Rinka)mixed medias on paper.60F_2010.JPG

《仿裝II》(Project Rinka)(局部)(綜合媒材 紙, 60F, 2010)

Indulging in insensibility.酖_mixed  medias on paper.175 x 75 cm._2010.JPG

《Indulging in insensibility(酖)》(綜合媒材 紙, 175x75cm, 2010)

(畫家製作紀錄: Dressing reference:Solve Sundsbø for Vogue Italia 2008. Remixed and simulated by Zn. 2010)

Fight_it_out_ mixed medias on paper.134cm x 91cm_2010.JPG

《Fight it out》(局部) (綜合媒材 紙, 134x91cm, 2010)

Magnet .Dialectics for Narcissism.Mixed media on paper.56x122cm_2011.JPG

《Magnet .Dialectics for Narcissism》(綜合媒材 紙, 56x122cm, 2011)

(畫家製作紀錄:Cosplaying as Miku(初音) and Ruka(流歌) from  Vocaloid2)

Go into Darkness.Mixed media on paper.110cmx75cm_2011.JPG

《Go into Darkness》(局部)(綜合媒材 紙, 110x75cm(45F), 2011)

Canary(金絲雀)_mixed media on paper_64m x122cm_2011.JPG

《Canary(金絲雀)》(綜合媒材 紙, 64x122cm, 2011)

Untitled(Mechesa)_40F_  mixed media on paper_2011.JPG

《撲火I》(局部)(綜合媒材 紙, 43F, 2011)

(畫家製作紀錄: stuff: designed by Zn ,and reference is Mechesa /2011)

To the Destinied Flame II_40F_ mixed media on paper_2011.JPG

《To the Destinied Flame II》(局部)(綜合媒材 紙, 40F, 2011)

Tempting_Fate(40F_mixed_medium_on_paper_2011).JPG

《Tempting Fate》(局部) (綜合媒材 紙, 40F, 2011)

(畫家製作紀錄: Salute to McQeen)

       以下為此次專訪新銳畫家吳宥鋅內容: 

(1)  您認為您的人物畫作最大的個人特色是什麼?

         企圖集結時代性美感的整合體, 真實與虛擬之間.(觀眾多是看到特殊技法與時尚感居多)

(2)  在您的人物畫中, 如何表現個人情感, 乃至當代台灣的文化氛圍?

    如何精準地傳遞情感真的很困難(還在努力), 我個人是特別關注於眼神的經營. 至於當代性的連結, 一是己身經驗以及觀察, 二是利用比較法, 例如早期所崇尚的憂慮性是一種病氣(紅樓夢), 當代的則應該是焦慮性等, 從中整理出定位.

(3)  在您的人物畫中, 如何融入西方的繪畫媒材,技巧,與表現方式?

融入不是我真正的動機, 早期「中西合併」之論述產生於兩個完整體系在初衝撞時的磨合(所以有截長補短之說), 當下我認為當代文化是極端混雜的, 因此就假設它是一種可作為創作觀念的特殊時代性; 又現在我們多半會學習複數以上的媒材, 在理解各類媒材運用的邏輯後, 會更加認同創作應當「無所不用其及」, 所以很「自然」的「融入」.

(4)  您現在仍堅持使用生宣繪畫嗎? 使用生宣的畫作所表現出來特色在那裡?

這是我一個很明顯的特點, 別人很容易以此認出我的作品, 但對於當代的藝術家來說通常不喜歡只有這樣. 所以我還是依題材, 觀念來決定媒材, 不會刻意「堅持」. 生宣特色我想是: 發色較溫和, 有潤感, 有一種特別的視覺厚度.

(5)  您從彩色人物畫進入單色系人物畫的原因與內涵為何?

主要因素是情緒, 單色系的作品可以更簡練地傳遞訊息: 色彩抽離後, 形式與構圖可以更單純地達到輔助訊息傳遞的效果, 例如眼神. 

(6)  在寫實工筆的人物畫中,當技法與媒材利用達到極至,您認為該如何進一步突破,以深化畫作之內涵?

更多的歷鍊. 創作是一種生命探索的實踐過程, 創作每一階段的變化早期多是在技法, 以後就多半是對人與世界的看法. 透過作品與人溝通, 逐漸修正表達方式, 從而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, 最後可能是對生命的看法; 這一部分也是我目前感覺最欠缺的.

(7)  您可否說明一下《晚冬》這幅畫的創作動機與創作過程.

這是我Blog裡的圖片, 可以看出前中期就有很多的修改(裁剪黏貼), 是前幾年探索當代人物在都會裡的神情狀態所做的作品. 從一開始到現在許多人詮釋她的表情都不太一樣, 是很有趣的事情, 但無論是何種詮釋都是當代的特質. 模特兒是用以前的同學為素描基準. 

 晚冬草圖3_2.JPG  晚冬3_2.JPG

《晚冬》創作過程

(8)  您可否說明一下《Traveler》這幅畫的創作動機與創作過程.

Traveler是我對於這世代未來不確定焦慮感的討論中, 展現積極態度的一件作品, 是以「即便如此,還是要繼續向前」作為訊息. 帽子上的飾品含有圖像學的趣味, 一個是國王一個是教皇, 飾品旁邊有一圈小字. 

      Traveler草圖3.JPG  Traveler解說3.JPG 

     《Traveler》創作過程

(9)您未來退伍後想擔任職業畫家,教師,或其它工作?

   我想只要藝術與美相關的都願意嘗試, 並不設限. 至於創作是不會中斷, 因為藝術應該是生命的元素. 


參考資料:

(1)吳宥鋅部落格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farloce7294/archive?l=a&page=1
(2)吳宥鋅碩士論文: 《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轉變與堅持-理論與實務》, 指導教授王友俊, 師範大學美術系,2007年. http://ndltd.ncl.edu.tw/cgi-bin/gs32/gsweb.cgi/login?o=dnclcdr&s=id=%22095NTNU5233042%22.&searchmode=basic
(3)林紙鶴,「現實的邊際: 輕談無宥鋅做品的當代思緒」http://www.taipeiartplus.org/Content/ProgramInfo.aspx?ID=10902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o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