磺火補魚(15F2012)1_1  

     畫這幅畫,想表達的是自己對海洋的情感,以及感念台灣漁民的辛勤勞動。

     在金山、野柳和萬里港口一帶,漁民會利用迴游魚類夜間趨光的特性,在海面點燃磺火(電石)誘捕青鱗魚。當漁民點燃磺火時,蹦聲鵠起,成千上萬的魚群受光的吸引在水面集體跳躍,場面十分壯觀。磺火捕魚技術早年十分普遍,只是隨著照明器材的進步,此方式目前全國富吉明順、全勝及永漁發4艘漁船仍然在使用。原照片由台灣業餘攝影師施宏修所拍,曾獲美國《國家地理》雜誌2011年攝影大賽地方類榮譽獎。黑夜中,燃起的磺火,彷彿是海神無盡的恩典,賜與眾人珍貴的糧食,讓漁民得以溫飽、家庭獲致延續。

     磺火燈所使用的「電土」,化學成分是碳化鈣,是一種聞起來臭臭的石頭,表面上有白色的粉末,遇水就會釋放熱量,產生氣體乙炔,磺火燈就是利用此一原理設計,將電土裝在密封的罐子中與水作用產生的乙炔氣引出後,點火燃燒就能照明。磺火捕魚每次必須出動8位人力,而且每年只有5到9月是捕撈青麟魚的季節,因此這項古老的捕漁行業才會逐漸式微。

      勞動與感恩一直是台灣社會賴以維繫的內在力量,這不禁令人想到法國的田園畫家米勒。2008年法國奧塞美術館整修米勒廳,台灣歷史博物館得以趁此機會借展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《拾穗》及《晚禱》。這兩幅重要國寶一起離開法國,聽說也是史無前例。當時,看到這兩幅名畫出現在眼前,那種對土地珍惜對上天感念的情,無需言語令人動容。當然,我不是要拿我的畫作與米勒比擬,差得那麼~~遠;但我覺得,是接近的。

米勒4

《拾穗》 (米勒, 油彩畫布, 83.55x110cm, 1857)

米勒6  

 《晚禱》 (米勒, 油彩畫布, 55.5x66cm, 1857-1859)

 

   以下是富吉號利用磺火補魚的影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o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