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畫室學習油畫已經滿週年, 一直都是個風雨無阻的好學生. 前陣子趕研究報告, 有一小段時間未到畫室. 後來回到熟悉的地方, 王老師突然拿出三封紙袋, 裡頭有十件「吳耀輝」的薄意篆刻書法作品, 說要送給我. 我驚喜之餘, 也開始對篆刻書法研究起來. 看到好奇的東西就想研究, 是我的老毛病, 很難改!
藝術家吳耀輝, 字子奐, 民國40年生, 彰化縣王功人. 早年失學, 無以為繼, 後經友人授以刻印技法, 使其藉此謀生. 民國63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篆刻書法研究班, 吳耀輝即師事王北岳教授, 經其傳授, 心領神會, 盡得刀法佈局之秘奧, 並博采各派印家之長, 潛心研究, 技藝與時俱進. 日耽於刀石筆墨之間, 樂之終身而不厭, 並聊以自娛. 作品曾獲得第十屆全國美展篆刻第一名, 全國美展篆刻類永久免審查.
印紐的雕製, 是刻者利用才智與巧心, 根據石頭本身的特性, 來表現其特殊的風貌, 大致可分為立體鈕, 博古鈕, 與薄意. 薄意是指印身四周的淺薄浮雕, 不屬於鈕, 但卻具有和鈕一樣的裝飾意味, 常以壽山石為材料, 但巴林, 丹東, 江西, 昌化石亦可. 薄意的雕刻, 需以繪畫的修養作基礎, 然後才能生動, 靈活表現出最動人的情致. 如果配合天然的顏色, 經過巧心慧思的安排, 變化, 組成生動的圖像, 這種「巧色」薄意就更討人喜歡.
本圖引自http://hk.myblog.yahoo.com/ray2811/article?mid=439
吳耀輝喜歡找顆他覺得工藝不錯的薄意章, 然後配合其意境刻上印文, 再將薄意拓與印文搭配在一起. 這種作法, 可以說將薄意藝術與篆刻兩相結合, 而且也改變了過去篆刻的展示方式. 以往, 篆刻家通常是把印文, 還有所拓的邊款結合在一起, 未見以印文與總體薄意結合展示者.
拓薄意並不是件簡單事, 知名薄意大師林文舉就以拓薄意功夫聞名. 繁複的工序先不論, 在拓印的過程當中, 除了要掌握到墨的濃淡之外, 墨包每次出手, 不但位置要精準, 力道還要洽到好處. 而且, 每個作品往往需要多次嘗試之後才能夠完成一個令人滿意的作品. 蓋印同樣也不是簡單的事, 除了印泥要有所講究, 落印的位置, 角度, 全都要精準而不偏不倚, 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.
以下是我獲贈的十件「吳耀輝」薄意篆刻書法作品:
(1)陶竫節(陶淵明)句:《與子儼等疏》
「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, 遇涼風暫至, 自謂是羲皇上人.」
最上頭紅色印文是篆刻部分, 底下黑色薄意拓是利用章的四個側邊來完成, 全屬同一顆章鈕.
(2)蘇東坡(蘇軾)詩:《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》
「病中聞汝免來商, 旅雁何時更著行. 遠別不知官爵好, 思歸苦覺歲年長. 著書多暇真良計, 従宦無功謾去鄉. 惟有王城最堪隱, 萬人如海一身藏.」
(3)杜工部(杜甫)詩:《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》
「五夜漏聲催曉箭, 九重春色醉仙桃. 旌旗日暖龍蛇動, 宮殿風微燕雀高. 朝罷香煙擕滿袖, 詩成珠玉在揮毫. 欲知世掌絲綸美, 池上於今有鳳毛.」
(4)黃山谷(黃庭堅)詩:《詠竹》
「人有歲寒心, 乃有歲寒節. 何能貌不枯, 虛心聽霜雪.」
(5)明 陳憲章詩:《題孔雀圖》
「兒女心情未遣知, 白雲笑賦雀屛詩. 可能乳得西周鳯, 來夀君王億萬期.」
(6)清 鄭板橋詩《題歲寒心事圖》
「一生從未畫梅花, 不識孤山處士家. 今日畫梅兼畫竹, 歲寒心事滿煙霞.」
(7)民國 高逸鴻詩:《題牡丹圖》
「粉香雲暖露華新, 紅紫爭妍滿院春. 移入畫圖看更好, 莫教細雨濕芳塵.」
(8)民國 吳萬谷詩:《題鷹圖》
「卓爾雄姿自不群, 曾從瀚海蹴風雲. 偶然戢翼枝頭立, 猶有威稜帶戰氛.」
(9)吳耀輝薄意篆刻(傅狷夫題字)
(10)吳耀輝薄意篆刻(傅狷夫題字)
參考資料:
(1)數位經典http://www.chineseclassic.com/donation/wuyowwhei1/01.htm
(2)壽山石友會http://ssscclub.com/blog/1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