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鵲戲梅圖》的基本構想, 是希望結合國畫與西畫的技法, 來完成一幅中西合璧的油畫. 圖面上方梅樹仿自元代王冕的《墨梅圖》, 左下角石頭花草是元代柯九思的《晚香高節圖》(局部), 三隻台灣藍鵲則產自現代的台北陽明山. 藍鵲葷素都吃, 畫面小果子食物有兩顆, 一顆在空中, 從飛翔那隻的爪子不小心掉下來. 一顆在地上, 兩隻藍鵲同時看到, 顯現欲搶還讓的姿態. 左上角以行書題款, 並有三枚印章, 姓名印為「厚生之作」, 室名印為「宣典草堂」, 收藏印則為「乾隆御覽之寶」. 在此, 收藏印不是為了彰顯此畫的價值, 而是為了嘲諷破壞畫面美感的諸多國畫收藏家.
《三鵲戲梅圖》(局部)
《三鵲戲梅圖》(局部)
繪畫起稿後, 先塗上兩層Gesso打底劑, 並利用1200P砂紙磨平, 以呈現古畫紙質的感覺, 再以凡戴克綜顏料畫出整體構圖及明暗. 由於油彩畫布的特性與水墨紙本不同, 用筆也不一樣, 我又沒學過國畫(只有國中時, 將一隻麻雀畫成烏鴉的慘痛經驗), 所以畫起來格外艱辛, 調色及筆觸都需一番調整. 墨梅我以「墨漬法」進行, 先以淡彩點花瓣, 快乾之時用濃彩漬瓣尖與花萼, 再以細筆濃彩畫花蕊. 石頭我以「披蔴皴」表現其紋路, 利用畫筆的中鋒及側鋒畫線, 向左右分披, 線條方向基本相同, 但有時也會交疊, 並需小心控制顏料的濃淡乾濕.
《三鵲戲梅圖》(構圖)
接下來將畫布添上古樸的黃綜色漬斑, 並塗上三隻藍鵲的固有色, 最後描繪細節, 題款, 畫上印章, 並以罩染法表現藍鵲羽翼的豐富色層.
《三鵲戲梅圖》(上色)
《三鵲戲梅圖》畫中石頭花草取自柯九思的《晚香高節圖》(局部). 柯九思(1290~1343年)是元朝畫家. 他工詩文, 好詩翰, 識金石, 但其中以繪畫成就最高, 影響極大. 所畫山水, 蒼秀渾厚, 丘壑不凡; 花鳥石草, 淡墨傳香, 饒有奇趣. 他尤善畫墨竹, 筆下的墨竹「各具姿態, 曲盡生意」, 傳世作品有《竹石圖》,《清閟閣墨竹圖》,《雙竹圖》,《晚香高節圖》等, 著有《竹譜》一書. 但因《三鵲戲梅圖》構圖所需, 我忍痛去其墨竹, 但願有天能再度相逢.
《晚香高節圖》(元, 柯九思, 水墨 紙本, 126.3cm x 75.2cm,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)
《三鵲戲梅圖》畫中梅花取自王冕的《墨梅圖》. 王冕(1310~1359年)是元朝末年著名畫家, 學者, 詩人和篆刻家. 他對國畫, 特別是寫意花鳥畫的發展, 有相當大的貢獻. 而花鳥畫中, 王冕又以畫梅花最為著名, 畫梅以胭指作沒骨體, 求畫者眾, 傳世作品有《南枝春早圖》, 《三君子圖》,《墨梅圖》等.
《墨梅圖》(元, 王冕, 水墨 紙本, 32.9x50.9cm,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