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藝術市場資訊公司Artprice日前公佈2010/7/1~2011/6/30「當代藝術家拍賣成績500強」(僅計算1945年後出生藝術家). 前十名裡, 中國藝術家佔了一半, 曾梵志排名世界第二. 台灣藝術家中, 排名最高者為92名的李真, 全年拍賣成交 1,527,614歐元(約6100萬台幣), 真是中壯派台灣藝術家中的"好野人". 而最近在中正紀念堂剛好有「大氣-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」(2011/11/6~12/4), 展覽李真從1998年至今的20件重要大型作品. 展期雖已結束, 沒去過的可參考, 有去過的來回味, 這位藝術家的大氣作品.
排名 | 姓名 (出生年) | 國籍 | 拍賣品總價(歐元) | 售出件數 | 單件最高落槌價(歐元) |
1 | BAS QUIAT Jean-Michel (1960-1988) | 美國 | 54 709 532 | 62 | 5 359 680 |
2 | 曾梵志(1964) | 中國 | 39 246 785 | 63 | 3 762 500 |
3 | KOONS Jeff (1955) | 美國 | 30 189 587 | 68 | 10 804 500 |
4 | 張曉剛(1958) | 中國 | 30 062 860 | 61 | 6 337 800 |
5 | 陳逸飛(1946-2005) | 中國 | 28 353 024 | 49 | 7 781 600 |
6 | PRINCE Richard (1949) | 美國 | 18 324 243 | 61 | 2 926 560 |
7 | 王沂東(1955) | 中國 | 16 231 154 | 33 | 1 856 400 |
8 | MURAKAMI Takashi (村上隆) (1962) | 日本 | 15 784 849 | 560 | 4 277 400 |
9 | HIRST Damien (1965) | 英國 | 14 807 602 | 249 | 2 158 210 |
10 | 周春芽(1955) | 中國 | 14 552 336 | 109 | 913 750 |
11 | 劉小東(1963) | 中國 | 13 514 458 | 23 | 3 737 500 |
12 | SHERMAN Cindy (1954) | 美國 | 11 183 567 | 57 | 2 369 120 |
13 | 劉煒(1965) | 中國 | 10 507 698 | 51 | 1 086 480 |
14 | 劉野(1964) | 中國 | 10 373 350 | 43 | 2 990 000 |
15 | WOOL Christopher (1955) | 美國 | 10 283 482 | 20 | 2 281 280 |
92 | 李真(1963) | 台灣 | 1 527 614 | 18 | 215 640 |
289 | 邱亞才(1949) | 台灣 | 317 091 | 16 | 50 100 |
334 | 葉子奇(1957) | 台灣 | 263 926 | 9 | 81 430 |
366 | 楊識宏(1947) | 台灣 | 225 204 | 13 | 30 204 |
371 | 黄銘哲(1948) | 台灣 | 216 713 | 12 | 59 064 |
480 | 連建興(1962) | 台灣 | 154 420 | 9 | 29 532 |
第一次看到李真, 是在一個想都想不到的地方 -- 廁所. 當天我開車到中正紀念堂, 想先上一下廁所, 再到廣場閒逸仔細欣賞李真的雕塑作品. 沒想到一進廁所,迎面而來的就是李真本人. 瘦高的身形, 流瀑而下的長髮, 嘴上一抹鬍子, 標準藝術家的模樣. 我有些遲疑, 在這個地方, 該不該跟他打聲招呼? 他上完廁所正在洗手台前梳理那頭披肩的長髮, 我望了望他, 李真卻忘情於鏡中的影像. 後來, 我湊到他身旁的水龍頭洗手, 他仍兀自撥弄著已然服貼的鬍子, 彷彿正在雕塑一件美麗的作品. 我沒機會跟他談上話, 甚至留在廁所門口觀望, 他還是專心於妝點儀容, 直到我放棄而離去.
李真, 1963年出生於台灣, 喜涉略佛學, 道家等經典, 結合當代思維使其雕塑作品有著創新的突破, 呈現暨古典又現代的面貌. 李真的作品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和諧及省思, 活潑天真又不失禪意, 虛實並存, 圓滿而大氣, 精簡中有渾然天成的氣韻之美, 表現出獨特的新東方精神與意境.
1999 年, 李真作品首次於台北曝光, 2000年起在全世界各大都市展出, 更於2007 年參加第52 屆威尼斯雙年展, 與2008年北京中國美術館, 2009年 SAM新加坡國家美術館, 2011年新加坡Art Stage藝博會之個展, 均獲得熱烈迴響, 贏得無數國際的肯定. 李真曾說: 「我是個『精神主義者』,藝術的創作是在追求一個心靈樂土. 尤其是『我們處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, 生滅幻化的快速年代, 人類必將走入心靈貧窮的時代』. 因此我喜歡透過作品, 自我療傷, 並用一種幽默, 詼諧以及暗喻的方式, 去衝擊人性, 開啟人類內心世界, 探索屬於另一個空間的內觀性. 」
此次展覽集結李真從1998年至今的20件重要大型作品, 含五個不同創作系列:【虛空中的能量】, 【大氣神遊】, 【神魄】, 【天燧】和最新的【青煙】系列, 完整的展示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. 此次展覽無論是在完整度, 作品數量及雕塑尺寸, 可以說是藝術家至今最重要的個展.
(1)【虛空中的能量】系列 (1988-2000)
【虛空中的能量】乃是以極簡素樸的風格重新詮釋佛像雕塑的符號形象, 雕塑體態圓潤飽滿, 融合中國道家「氣」與「能量」的哲學內涵, 創造出「既重又輕」的全新形容語彙.
《世尊》是李真創作下的釋迦牟尼佛, 佛教人物結合凡俗與超俗. 暨保留傳統美學風格, 又富現代藝術結構的特色, 趨於年輕化, 更具當代思維下的現代性, 此一視覺上的張力有超越時代的能量.
《世尊》(李真, 銅雕, 103x90x195cm,1998)
《合十》是一位雙手合掌, 神情安祥嚴肅的立佛, 原是一種傳統造型, 雕塑家巧妙地將線條表現得渾然流暢, 傳統中帶有當代視覺語彙, 但仍散發虔誠的氣質. 平靜, 歸一, 無畏, 在對闔的十指中流露出來, 隱喻人生的大智慧.
《合十》(李真, 銅雕, 134x148x338cm,1998)
《無憂國土》體態渾圓, 飄於頂峰, 雙手延展出慵懶神態, 恣意交叉的雙腿充滿張力與能量, 彷彿養空神遊. 此傾斜應是浮動不安, 李真巧妙處理結構, 使雕塑立於視覺的平衡, 線條回歸簡約, 傳達土地之清淨無為, 帶出逍遙自在的生活情意, 散發單純之美.
《無憂國土》(李真, 銅雕, 451x133x243cm,1998)
君子和而不同, 此人物似乎專注傾聽自我的聲音, 笑容敦厚, 臉龐和氣, 表示君子在社會紛擾裡以中道的氣度去包容; 他刻意交疊出太極與金剛印手勢, 在兩造平和中追索內在心源. 雕塑的整體線條如同瓷器一般圓潤精美.
《和而不同》(李真, 銅雕, 90x112x218cm,2000)
(2)【大氣神遊】系列 (2001-)
從禪宗思想來看【大氣神遊】中的張力, 無非是要做到空而不無, 在「內在」與「超越」之間達到適當的平衡. 而在創作手法上更加自由開放, 外加獨創的「按銀」, 「按金」技法, 成為李真獨有的現代雕塑風格.
《文殊菩薩》的「文殊」以智慧著稱, 右持利劍, 斷一切眾生煩惱. 座騎自獅首, 頸項至胸口渾厚, 且上仰表現智慧與自信, 展現守護者之壯闊氣勢. 此作上下結構簡要不繁瑣, 神形俱足, 與《普賢菩薩》對視, 是完美的組合.
《文殊菩薩》(李真, 銅雕, 146x215x250cm, 2001)
「普賢」以德普濟行十大悲願, 左持如意渡眾, 下傾象頭代表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. 菩薩駕馭神獸, 肌理融合自然, 表情豐富生動, 藝術家刻意呈現大象後部的厚重感, 顯出守護者的壯闊氣勢, 與《文殊菩薩》對視, 是完美的組合.
《普賢菩薩》(李真, 銅雕, 161x226x250cm,2001)
《大士騎龍》上方的大士渾圓敦厚, 張開雙手給予最溫暖的擁抱; 下方的龍, 足踏於龍珠, 蓮花, 祥雲, 天火之上, 能量圓滿充塞, 龍顏活靈活現. 背如玄武龜甲般的現代造型, 側如「鼎」般屹立, 俯瞰眾生.
《大士騎龍》(李真, 銅雕, 376x306x472cm,2001)
完美的生活必須是物質與精神生活同時滿足並達到平衡, 《天界山水》的金代表物質, 海代表精神, 呈現天界完美的山水. 人物面帶憨笑, 暗示上達了悟的境界, 臀部形狀質感如瓷瓶一般圓滑, 展現藝術家的風趣.
《天界山水》(李真, 銅雕, 158x127x343cm, 2001)
《無心海》是有心若無心;是實境若虛境, 生命是真又非真. 宛若明鏡之倒影是澄淨無垢的「清淨心」, 致若諸佛境界, 才能無憂無慮地徜徉於清澈湖水. 銀白溫潤與黑之能量既對比又和諧, 產生無限想像, 空明境界使觀者心靈沉澱.
《無心海》(李真, 銅雕, 229x110x180cm,2002)
晨起, 在天光中眺見山巒矗立在遠方, 軟綿的雲朵繚繞四周, 頓覺身心舒暢. 李真藉《飛行樂土》帶領我們飄然直達樂土, 幾乎感受到臥雲的溫柔與山峰的安穩. 從視覺, 觸覺, 再碰觸到心靈的感受, 以舒暢療補現代人的精神失落.
《飛行樂土》(李真, 銅雕, 310x165.5x223.5cm,2002)
《地藏行》俯視眾生, 坐騎獨角獸, 一耳向天, 一耳朝地, 傾聽心靈的聲音, 李真以嶄新方式表現地藏王菩薩, 使之呈現簡約的樸拙, 充滿豐沛能量. 視覺上的微妙細膩處與傳統造像迴異, 例如坐騎尾巴如毛筆, 表情生動可愛.
《地藏行》(李真, 銅雕, 101.5x143.5x174cm,2003)
《清風雲露》形態愜意, 雲朵飄然, 人物如道家仙者飄於仙界, 極具虛幻清淨之氣質, 李真曾題:「初化露, 望長空, 赤日地, 御青煙, 乾坤扇, 搖指風, 天靈界, 化三千」的理想境界. 但卻曾說:「氣溫陡降, 人物流下鼻涕」藝術家幽默地流露本心, 強化人心的絕妙.
《清風雲露》(李真, 銅雕, 154x113x308cm,2005)
《浮光》靈感得自於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 點水的體態輕盈, 水波搖曳著閃動的金光. 雕塑無法像繪畫般描繪月色, 但李真高明地處理底部, 如摘月映水, 其粼粼水光, 漾著投射於波心的身影, 各元素融合於不言的意境之中.
《浮光》(李真, 銅雕, 156x304x314cm, 2009)
(3)【神魄】系列 (2008-2009)
【神魄】系列是李真回應近十年的天災人禍, 以「靈識窮體, 人禍天險」為創作理念, 以傳統神話主角為創作對象, 探討「神」的存在對於人的意義. 他試圖透過一種超越正常人的力量「神力」來表現. 所有未知的自然力量, 所有超越人的力量, 我們稱呼為神. 個人的力量有限, 所以李真借用雕塑的力量去與觀眾的視覺對撞, 因此創作了《風神》, 《火神》, 跟對應的炭, 沙去衝擊.
風不見, 色無顏, 但《風神》從何而來? 雲層的飄動就能體現. 他腳踏銀色浮雲, 正如「虛為風, 狂沙揚」, 彷彿在沙漠上飄動, 是一種若有似無的自然力量.
《風神》(李真, 銅雕, 209x300x319cm, 2008)
《火神》是燃燒的激動嗎? 還是炭化後的沉寂? 正如「九火炭, 化生機」, 生生不息是大自然的循環現象. 底部的黑色灰燼, 烘托火神的靈動與豪邁, 一躍一側身, 有如火舞般的狂放.
《火神》(李真, 銅雕, 156x311x363cm, 2008)
(4)【天燧】系列 (2009-2010)
【天燧】系列作品從材質到理念, 「千年暗, 一燈明」, 真誠詮釋他對靈光, 靈氣之吸收, 對文化生活與世界觀察, 自然地刻劃出最具東方的印象與價值. 此系列將人與高處的塔, 亭, 天火連結在一起, 含蓄地點出這些看似遙遠之物, 其實負載了豐沛的人文情思.
憨厚靦腆地仰望, 女子沉醉在祝福, 愉悅, 欣喜中. 李真在《捻花》中, 刻意以圓潤的體相突顯古典與當代華人女性普遍特質. 後方雲彩造型如浴帽或枕頭, 從後方觀賞, 不見其面, 卻如抽象臉孔, 此一超現實之想像, 乃神來妙筆.
《捻花》(李真, 銅雕, 150x180x420cm,2010)
古代文人雅士於涼亭裡閱讀, 觀景, 品茗, 論藝, 李真寄情於此緩慢的生活, 藉《蘭亭》為快速運轉的新世紀帶來醒思. 藝術家手首次著手人物雕塑, 刻意呈現東方人體相圓潤的辨識特質, 人物體態姍姍, 擁抱著文化遺跡, 透露對人文步調的感懷.
《蘭亭》(李真, 銅雕, 315x235x810cm,2010)
(5)【青煙】系列 (2011-)
無形的雲霧提供了藝術家發想【青煙】的靈感, 而雲的抽象性同時也是他創作的源頭, 早期的【空靈之美】, 【大氣神遊】系列中之多件作品即有雲的元素, 復於2011年始以不鏽鋼鑄造進行【青煙】. 光是仿造雲霧的模樣並不能滿足李真, 此系列的造型回歸到煙雲的本色, 思想上則是以雲氣暗喻靈魂的狀態, 他首度挑戰以重材質仿擬空氣感, 藉以探觸記憶在時空變幻中的深度.
藝術家藉由變化多姿的雲比喻生命, 創作出《日行千里》. 今日社會因生存競爭而高速運轉, 人們因此日行千里, 但漂流遷徙僅是生命的其中一個樣態, 應帶著愉悅去適應每一次轉換, 無窮的變化將激盪出生命的火花.
《日行千里》(李真, 不鏽鋼, 125x175x185cm, 2011)
參考資料:
(1)Artprice, "The Contempoary Art Market 2010/2011 Annual Report," 2011.
(2)永豐金控, "大氣-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導覽手冊," 2011.
(3)亞洲藝術中心網頁 http://www.asiaartcenter.org/e_index.php
(4)李真網頁 http://www.lichensculpture.org/about.html
(5)維基百科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D%8E%E7%9C%9F_(%E8%97%9D%E8%A1%93%E5%AE%B6)